<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科普知识 > 地质人物

        李四光院士

        发布时间:2015-03-06
         

        李四光,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地质教育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领导者之一。蒙古族,188910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1429日在北京逝世。李四光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始会员。1910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系主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51936年应邀赴英国和爱尔兰,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学,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前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地质学会第6届会长、第1016222631届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重重阻挠于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地质部部长,兼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等职,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曾和英、美、法、捷等国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发起组织“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1951年被选为该协会副主席。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涉猎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科研究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期,他对科化石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石炭纪  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 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分类的10项标准,迄今多项仍被国内外学者采用,他的《中国北部之科》巨着于1927年出版。在中国古生物研究方面,他还建立了三峡震旦系。除此之外,还对我国煤炭资源状况及其分布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发表了有关论文。李四光开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第一次发现了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撰写了《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刊载在英国的《地质杂志》上。此后,他又在中国东部、中部进行了广泛的冰川地质调查,发表了《冰期之庐山》 (1947)等多篇论文,提出了第四纪冰川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李四光是国内外着名的大地构造学家,创建了地质力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发现了海水进退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中,提出了“大陆车阀”的概念;他将力学原理引入对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分析,开创了一系列构造变形的物理和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构造体系“迭次出现”原则,以及构造体系、构造序次、构造复合等重要概念,相继出版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1945)、《地质力学概论》 (1962)等专着。地质力学理论的创建,不仅开辟了一条研究地壳运动的新途径,而且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970年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专着,再次体现了地球系统整体观的重要思想。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天文、地质、古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自然现象,以及地球热场、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都应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李四光是我国油气资源普查勘探工作的主要指挥者之一,他开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是部署全国油气资源普查勘探的理论基础。他对我国油气资源普查勘探事业和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垂询李四光关于中国石油的前景时,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中国油气前景,提出扩大探油范围的建议。 1954年,他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远景》的着名报告中,较系统地阐述了成油沉积条件和构造控制的原理,指出4个构造区域为远景区,其中包括“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自1955年起,地质部负责中国石油普查工作,李四光居于领导地位,在石油普查的战略选区上起了重要作用,迅速改变了石油普查的被动局面。19551月,他在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结束前夕主持部务会议,听取黄汲清等人汇报,批准了会议关于石油普查的部署。据此,地质部组成了5个石油普查队,分赴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等地开展工作,同年又开展了东北地区的“调查摸底”工作。地质部进行的大规模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1957年末地质部党组实施战略重点东移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揭开了中国油气普查史上的辉煌篇章。19599月,他着文指出:在松辽平原多层油砂的发现,“对其他地区如渤海湾、华北平原乃至苏北平原的石油勘测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同年12月,他在地质部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根据构造体系控油的思想,提出了海拉尔-巴音和硕、下辽河、渤海、东部近岸海域、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等若干广大的山间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等重要工作区。19619月,他致信副部长何长工并地质部党组,指出松辽、华北、汉中等地油气的发现,“揭开了我们对整个新华夏系沉降带石油勘探工作的辽阔远景”,并表述了新华夏系构造运动逐级控油的思想,建议“系统地进行构造体系分析”,做出评价,以便“更快更省地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他认为找油不在于地层是陆相还是海相,其关键在于对构造规律的认识,在战略上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还提出了油气运移是构造应力驱动的看法。196210月,他在总结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石油勘查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油区及油田一般勘探程序的7个工作步骤。19562月,他致信陈云副总理提出了在已选定区域内加强油气勘探,尽快做出评价的具体意见。他十分关注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与外交部和地质部领导多次谈及黄海、东海、北部湾等海域油气勘查意见。他还对西藏、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江汉、四川以及海域等地的油气普查勘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寻找固体矿产资源、水资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地震机制研究及其预报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十分关注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指出我国的地热资源大多属低温热田,要注意寻找高温地热田,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此外,他还指导了铀矿的普查勘探。他创立和发展了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方法,开创了地磁学应用的新领域;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对地震预报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出版了《地震地质》 (1973)等重要论着。


        李四光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和科研机构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201937年,他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系主任,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地调查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家,其中20余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他应蔡元培之邀,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建成了校园优美的武汉大学。同年,他应蔡元培邀请筹建了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所长达22年,推进了地质科学研究。翁文灏1942年在第二届丁文江纪念奖颁奖的致辞中称赞李四光对推进“地质科学在国内研究精神之提高,先生之力极大”。自1952年起,他与何长工、孙云铸等人一起大力推进和发展地质教育,从全国进行大专院校部分院系调整时起,建立了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和10余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他还亲自为高级干部地质业务班讲课,为新中国培养出大批各类地质技术人才。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终强调科研工作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地质情况,从大量地质现象中总结规律,探索本质。新中国成立后,他受中央委托,在迅速组建中国地质工作领导机构的同时,组建了科研机构和地质矿产调查机构,倾注了极大精力组织指导普查找矿,成果卓着。


        李四光毕生献身于地质事业,有170余篇()科学论着,涉及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地热地质学、地震地质学以及天文学等诸多领域。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为彰显他对地质科学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巨大贡献,1989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杨尚昆主席称赞他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着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

         

         

         

        (注:本文引自《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国土资源部《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编委会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