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科普知识 > 地质人物

        许志琴院士

        发布时间:2015-03-09


              许志琴,女,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1964年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赴法国蒙贝利埃大学进修,于1987年获蒙贝利埃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常务委员。
         
              许志琴是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重要开拓者。20世纪70年代,她从事中国东部郯庐断裂构造研究,提出白垩纪以来郯庐断裂的裂谷事件。自80年代起,她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把宏观构造与微观构造相结合,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先后在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昆仑、祁连-阿尔金山及喜马拉雅山等6个中法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负责人。主持了4个大别-苏鲁超高压带项目。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将构造地质学中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到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重塑了造山作用过程,划定了我国造山带中近5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带的基本变形构造格架,划分造山作用阶段和大陆山链的“构造造型”,提出中国西部早古生代以来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认识。许志琴领导的科研团队完善了青藏高原的地体构架,提出以青藏高原岩石圈-超岩石圈剪切断层、低速地幔羽、岩石圈板片拆沉及陆内俯冲为特征的地幔结构的青藏高原动力学模式。她为中国西部祁连山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YangJingsui, Xu Zhiqin et al, 1999〜2002)作出了贡献,证明阿尔金山是祁连山的西延部分及沿阿尔金主断层左行平移400千米,证实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泛非— 早古生代,发现藏南拆离体的规模增大及东西向拆离构造的存在,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及北缘造山带在白垩纪开始强烈隆升的新观点。她与法国地质学家Ta pponnier教授进一步提出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由南向北东方向增生的斜向右旋隆升机制,其研究成果在Science(《科学》,2001)上发表。
         
              1987年,许志琴首次在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 —— 柯石英,提出柴达木北缘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新的深俯冲和折返模式,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成为地学研究热点起了奠基作用。
         
              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较早提出在中国推行实施“大陆动力学”研究计划。她领导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以来,她联合国内外(地质、钻探等学科)科学家,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首次实施了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及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 ——“中国大陆钻探工程”,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于2001年8月4日开钻,2005年4月18日完井,井深5158米。她领导的群体根据钻探取得的岩心和气流体样品等新资料,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揭示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连续的物质组成,巨量物质分片深俯冲及流变学状态,发现发生在700万年至800万年前的重大裂解事件,提出了地壳分层拆离的多重性和穿时性以及俯冲-剥蚀的动力学新模式。该项目的实施和竣工,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理论发展和探测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许志琴从事地质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专着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最近在“ISI”机构公布的1996〜2006年SCI引用率全球地学排名榜(共2000名)中,许志琴排名500多名,在大陆学者中列为第五名。被吉林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南京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培养硕士、博士20余名。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中央机关“妇女十杰”等光荣称号。曾获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科技部授予的“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称号。
         
         
         
        (注:本文引自《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国土资源部《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编委会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