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认定名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独立申报的“桂林岩溶地质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该站是地球科学方向的生态环境类观测站,聚焦大众关注较少的地下世界,充分发挥桂林地区具有丰富的洞穴、地下河、岩溶湖等地质资源优势,为现代岩溶学的基础创新和旱涝、塌陷、污染、地质遗迹保护等典型环境问题解决提供第一手资料。
观测站多维度解析控制岩溶形成的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因素,具体有三项任务:一是通过大气-土壤-洞穴联合体的观测获取岩溶沉积过程的地球化学数据,建立岩溶记录气候变化的“公式”,将岩溶发育形成过程的解译上溯至万年甚至更长尺度;二是通过岩溶流域水文过程的观测获取水转化和水均衡数据,建立分布式岩溶(水)模型,解析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演变趋势;三是通过富水岩溶盆地的地下水位和水化学观测获取水环境数据,建立水质地质净化模型,评价地下水承载力。
观测站现阶段由三个站点构成。主站设在桂林市东区丫吉试验场,1986年建立,具有36年的数据积累;两个副站分别是位于桂林市南部的甑皮岩和市西北郊的茅茅头大岩,甑皮岩站点建立于2012年,具有11年数据积累,茅茅头大岩建立于2013年,具有10年的数据积累。三个站点涵盖桂林市主城区和漓江干流市区段,控制面积约100km2,观测站涉及区域海拔在600米(峰顶)至50米(含水层下限),包括100米厚含水层,是岩溶最发育、水气交换最频繁和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区域,自然资源要素丰富,包括峰林和峰丛、岩溶泉、地下水、洞穴、古人类遗址等。观测站将紧密联系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广西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实际需求,丰富桂林山水的科学内涵,更好服务于岩溶地质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