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有这样一支生态地质调查队伍,活跃在岳阳洞庭湖一带,他们走进田间地头,积极获取工作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基础数据,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助力岳阳市农林牧渔业蓬勃发展,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岳阳市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
促进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
初夏,在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湘庆村,养殖户正在给承包池塘里的小龙虾投喂饲料,看到项目组工作人员拿着采样工具走来,养殖户欣然答应他们进入池塘采集小龙虾及配套底泥样品。
刚开展这项工作时,老乡们不理解,百般阻挠。如今,他们不仅得到了老乡们的认可,还获得了老乡们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这都得益于他们的工作切切实实是为老乡们谋福利、添收益,采样组成员廖琦向记者说道。
起初,为顺利开展调查工作,项目组多次走访岳阳县、汨罗市、湘阴县水产服务部门,就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特色水产养殖进行深入交流。最终他们一致认为,特色水产品调查能有效评估水产品健康风险,并为洞庭湖东缘特色水产养殖提供科学依据。自此,调查工作正式展开。
在调查中,实地取样特别考验人的意志和团队协作能力。在采集小龙虾配套底泥时,需要两人协作撑船,穿梭于波光粼粼的数百亩池塘,用抓斗在每个点位采集3至5个淤泥样品。
在湘阴县鹤龙湖镇采样点,只见采样员陈方伟撑篙,组长毛雄手持北斗定位仪寻找点位,晃晃悠悠地漂浮在水面上。“由于船小,加之风浪大,我们都会穿上救生衣,确保安全顺利地采集到底泥样品。一天下来,不仅满身淤泥,而且有时候裤腿里还钻进了蚂蟥。虽然有些惊险,但都是值得的。”说完毛雄便又把抓斗抛进水中,待抓斗装上底泥样品后再提出,将底泥样品装入采样袋中。
自调查工作开展以来,项目组在洞庭湖东缘小龙虾主要养殖基地采集小龙虾及配套底泥60件,并委托权威检测机构分别对小龙虾肉、壳中有益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他们圈定绿色富硒小龙虾养殖区2处,将有效支撑当地富硒小龙虾品牌打造,促进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的小龙虾价格不错,批发价能卖到18元一斤,市场零售价能卖到25元一斤。调查结果显示小龙虾富硒,不仅有助于提高销售价格,更是为我们养殖户增加了收入,这都要感谢项目组的付出。”池塘承包商向记者说道。
重塑“红薯之乡”名片
“今年的红薯长势很好,根系较以往更加粗壮,是大丰收的前兆,这得益于岳阳项目组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为村民精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东塘村党支部书记吴海红向记者介绍道。
汨罗市桃林寺镇,因土质条件好、红薯口味佳,家家户户都种植红薯,是远近闻名的“红薯之乡”。但就在两年前,这里的红薯产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桃林寺镇虽然是红薯种植大镇,但大家不了解红薯中有益元素的附加值,品牌效应始终没有打造起来,加之后来由于销售链中断,当地红薯滞销,村民们便纷纷改种玉米,“红薯之乡”的美称名存实亡。
了解这一情况后,项目组多次走访当地农业部门、镇政府、村委会,精准对接需求,迅速调整工作部署。历时两年,项目组在桃林寺镇共采集土壤、农作物等样品843件,分析结果显示,桃林寺镇土壤质量以优质和良好为主,其中绿色富硒土地22440亩,可直接用于开发绿色富硒食品、无公害富硒农产品或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尤其是当地的红薯,不仅具有很大的富硒潜力,还富含充足的淀粉、糖分及多种氨基酸。据此,项目组在桃林寺镇圈定富硒红薯基地1处、富硒红薯后备基地2处,当地政府及村委也因此送来了“心系百姓解忧愁,为民服务办实事”的锦旗。
桃林寺镇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组的地质调查成果,并根据调查成果重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将重塑“红薯之乡”名片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工作。2022年初以来,当地百姓扩种红薯2180亩,预计明年将增至万余亩,计划5年内种植规模达5万至6万亩。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推进富硒红薯及富硒皮粉品牌认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以项目为依托锤炼队伍
丰硕的地质调查成果的取得,是项目组全体成员在湘北大地上的坚守和担当。
“目前,项目组在岳阳县、汨罗市共圈定富硒土地资源36.9万亩;查明洞庭湖东缘可进行特色富硒农产品开发的主要为红薯、花生、小龙虾等;摸清了岳阳县、汨罗市主要耕地区900平方千米土地质量状况;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相关建议,支撑汨罗市城镇开发边界重新厘定、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及屈原管理区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郭军简要总结了项目组两年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同时,项目组以项目实施为依托,锤炼了队伍、打造了团队。为更好地完成绩效目标任务,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组引入OKR(目标与关键结果)制度,根据人员结构和实际任务,细化项目层面的季度、月、周绩效目标。项目组成员结合自身能力水平、发展方向及兴趣爱好制定个人OKR,项目组再对个人OKR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肯定成绩的同时,增强了项目组成员的归属感、参与感和成就感,大幅提升了整体业务能力水平。
项目组还培养了项目副负责人3名、技术骨干4名;1人获评自然资源部优秀共产党员;发表论文7篇,取得软件着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今后,这支十余人的队伍,将继续行进在自然资源调查的漫漫征途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谱写地质华章,助力乡村振兴。